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守着看跨年晚会成了一种没什么滋味的惯性。屋子里很安静,只有电视里传来的喧闹,显得人格外空落。后来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,是那个最熟悉的主心骨,好像有意无意地,从最亮的那束追光里侧了侧身。何炅,似乎不怎么爱站回那片最喧嚣的舞台了。
反倒是谢娜,在央视的舞台上,一次比一次站得稳当。这种一进一退的对比摆在一起,还挺有意思的,像把名利场这块人来人往的地儿,照得透亮。
最拧巴的是,就在他身影渐淡的时候,一座亚洲学院创意大奖的“最佳综艺主持人”奖杯,没什么预热,就悄悄递到了他手上。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张力:一个在专业上被盖了顶章的人,却在流量和声量最大的地方,选择了往后站。
想弄明白这事儿,还得从那场几乎改变了一切的风暴说起。
展开剩余79%们这代人的周末记忆,很多都跟《快乐大本营》那二十四年绑着。从央视《大风车》里的“毛毛虫”,到后来接手“快本”,身边搭档从李湘换到凑齐了“快乐家族”,他几乎定义了内娱综艺的样子,也实打实地撑起了一个卫视的黄金时代。
直到2020年,节目里一句“粉丝送的礼物标签撕不掉”的调侃,像一根针,“噗”地一声,扎破了那个五彩斑斓的气球。水面下的东西,一下子全翻了上来。有人顺藤摸瓜,挖出了行业内收受应援礼的潜规则,从奢侈品到金条,看得人心里发毛。那句无心之言,成了引爆一切的导火索。
人民网下场点名,风向彻底变了。他发文道歉,承诺再也不收任何礼物。但舆论的潮水一旦转向,就很难再回去了。“老好人”的滤镜一夜碎掉,他被架在了火上烤。《快本》就那么仓促地停了,感觉不像是一个节目寿终正寝,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,被人“咔”地一下按了暂停。那种舞台灯光瞬间全灭的失重感,台上台下的人,都得在黑暗里重新找路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2023年,前保姆实名举报他拖欠工资,官司一审判下来,他需要支付近十五万。尽管有知情人说内情复杂,保姆的家人后来也悄悄删了视频,但这些纠缠不清的细节,已经把他的公众形象又往下拽了一截。现实冰冷得吓人,那年生日,圈内公开送祝福的,肉眼可见地稀疏了。甚至有传闻说,他参与的节目在邀请嘉宾时,都遇到过一些微妙的推诿。
那几年,他还扛着至亲离世的巨大悲痛。有镜头拍到他在跨年晚会上,眼眶通红,说一句话要停顿好几次,那种强撑着把工作完成的样子,隔着屏幕都让人心里发堵。就算是铁打的人,也经不住这么一轮接一轮的捶打。
换了谁,可能都想找个地方躲一躲。他确实退了,把曾经追着他跑的聚光灯,让给了更需要的人。
他开始推掉那些能带来巨大曝光的工作,转身去做了一档叫《书途同归》的文化访谈。镜头前不再是喧闹的游戏和惩罚,而是一张书桌,一杯茶,和嘉宾安安静静地聊书、聊人生。他还低调地给留守儿童录“晚安故事”,通过基金会在乡村建书屋,这些事做得没什么声响,像是从车水马龙的主干道,拐进了一条只有暖黄路灯的小巷。
可专业上,他那口气一直提着。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让他拿了金鹰奖,紧接着就是那座分量十足的亚洲创意大奖。这说明,在行业内部那把专业的尺子面前,他的价值始终没变。
只是,他没再把这份热度端回到那些星光熠熠的晚会上去。倒不觉得这是“认怂”,更像一个五十岁的人,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后,对自己下半场做出的清醒规划。
前阵子听他说起在飞机上被食物噎住、差点窒息的经历,真是后背发凉。这种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,大概会让人更想抓住那些真实、具体的生活吧。就像他在《向往的生活》里,只是整理了一下头发,一个无意识的动作都能被网友拿着放大镜逐帧分析。当一个人站在风口浪尖时,可能连呼吸的节奏都是错的。与其活在显微镜下,不如回到一个能让自己舒展呼吸的地方。
娱乐圈的人情冷暖,从来都是一本糊涂账。真正能托住一个人的,到头来还是自己手里那份实实在在的业务能力。当掌声和欢呼不再是唯一的目标,人总得找到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。
前一阵看他主持《歌手》直播,全场各种突发状况,他一个人稳稳地兜住了,那种控场能力还是顶级的。可转过身,他也许就回到了那个乡村书屋,给孩子们讲故事。一个在前台迎着万丈光芒,一个在后台守着一盏孤灯,这只是两种活法,没什么高下之分,是人生在不同阶段给出的不同答案。
能为一座城的狂欢喝彩,也能为一个小村的夜晚点灯。能让自己心里不空,就是好路。有时候,真正的上坡路,不是走向更亮的聚光灯,而是走向更清晰的自己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中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